科研处
首页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创新团队 >> 团队建设 >> 正文

“比较文化视野下的英语文学研究”创新团队成果简报

2019年09月30日 11:28  点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科研创新团队

比较文化视野下的英语文学研究

成果简报

成果名称:“生态、诗歌、翻译——跨学科视野”

学术研讨会暨诗歌朗诵会

执笔:付晶晶

照片:蔡晓燕

审定:刘岩

2019914

“生态、诗歌、翻译——跨学科视野”

学术研讨会暨诗歌朗诵会

2019年9月14日上午8:30—12:00,在广外大北校区七教412会议室举行了以“生态、诗歌、翻译——跨学科视野”为主题的小型学术研讨会暨诗歌朗诵会,会议由英文学院英语文学研究中心和英语教育学院文学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许景城博士策划并主持。英文学院和英语教育学院的部分老师、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参加了研讨和诗歌分享。

“比较文化视野下的英语文学研究”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英文学院刘岩教授为活动致开场白,她从陆机《文赋》中“诗缘情而绮靡”谈起,提到诗会恰逢中秋之际,最宜抒情,而研讨会在白云山脚下召开,最宜以生态为主题,并鼓励在场的博士生重温诗歌带来的感动。

在研讨会做专题发言的有: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广州大学黎志敏教授、广州大学陈小红教授、广外大英语教育学院徐翠华副教授、周芳博士和罗恋恋(英文学院在读博士),以及英文学院付晶晶副教授和许景城博士。

部分与会老师合影

一、专题发言

广州大学黎志敏教授发言的题目是:《现代(自由)诗歌“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趋势》。他提出,虽然现代诗歌极力去打破传统诗歌固定的格律形式,然而,但凡是诗歌都具有一定形式,因此,如何评价现代诗歌形式的优劣成了现代人写诗和读诗的困惑。他追溯了现代主义诗人代表庞德“意象主义三原则”中关于诗歌形式的讨论,认为庞德关于“音乐性的词语”的原则使现代主义诗歌未能跳出对“音乐性”追求这一形式的窠臼。黎教授认为,真正在形式上革命的是美国黑山诗派,并以奥尔森的《投射诗》、克里利的《疯子》以及伯恩斯坦关于诗在于“做”(a way of making)而不在于“表达”(representing)的观点,强调了现代自由诗歌把“形式是内容的延伸/内容是形式的延伸”贯彻在诗歌实践上这一融合趋势。

广州大学陈小红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垮掉一代”的生态观》。她提出“垮掉一代”因为其生活方式而饱受争议,因此,国内外对这一文学流派的研究并不全面,但“垮掉”在当时是一种全球范围的“逆文化运动”。如果抛开这些争议的层面,“垮掉一代”诗人提倡的“背包革命”以及“东风西渐”的诗歌实践表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和对道家、佛家哲学精髓的吸纳,因此,“垮掉一代”出现在美国第二次中国潮对西方文化全面渗透的时期。陈教授以“垮掉一代”代表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砌石》(“Riprap”)一诗为例,阐释了“垮掉一代”把个人感官至上的自发式书写与自然理念相结合的诗学实践,呈现出“当溪水满溢时诗歌流淌”的美学思想。

广外大英语教育学院周芳博士发言的题目是:《无法创新的天才——后现代诗学的悖论和救赎》。她认同评论家和小说家艾柯关于“后现代无关时间,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的说法,认为后现代诗学以拼贴、象形、胡言乱语为主要表现手段,然而这些方式并非后现代独有。这使得后现代诗歌形式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悖论:一方面试图切断传统却不得不回到传统,另一方面试图摆脱所谓的“宏大叙事”却跳不出历史。周博士以大量的例子为佐证,从绘画、雕塑、诗歌等多重艺术形式去展现后现代理念的历史源头。最后她提出,如果后现代精神沦为空洞的技巧和展现,完全抛弃内容和意义,那么就犹如走向另一种死亡,因此,从后现代诗人(如John Ashbery和Charles Bernstein)后期诗歌中的回归可见,传统和历史既是后现代的灵感来源,也是其救赎之路。

广外大英文学院付晶晶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如果动物会说话——论卡罗尔·安·达菲诗歌〈海豚〉对人类语言的生态伦理反思》。她认为,英国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诗歌虽然多以城市话题著称,但并不代表达菲的诗歌缺乏生态和环境的伦理意识。以《海豚》一诗为例,达菲把为“被认为不会说话的东西”发声视为己任,通过设计海豚的自白塑造动物的主体性,以客观的认知语境呈现二元对立同时又具整体意味的语言结构,颠覆了传统语言观中自我封闭式的体系,表达了她对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伦理反思。

黎志敏教授、陈小红教授、周芳博士和付晶晶副教授(从左到右)

广外大英语教育学院徐翠华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狄金森婚姻定义诗之解读》。她介绍了“定义诗”的概念,并提出“定义诗”是美国诗人狄金森重新建构意义和概念、用诗歌写出的“小论文”。因此,作为狄金森诗歌的中国译者,徐副教授指出,狄金森的定义诗在翻译实践上最具挑战性。她提出自己虽然尝试去翻译狄金森的诗歌,但她认为理解狄金森诗歌的最好方式不是翻译,而是解释。

广外大英文学院许景城博士发言的题目是:“Making Ecological Connections Daoists’ ‘Wuwei’ and ‘Buren’ and Edward Thomas’s ‘Kindness’”。他在道家生态哲学的视阈下解读和翻译爱德华·托马斯的诗歌,并提出诗歌作为传统人文学科文学中一种有节奏和韵律的艺术体裁,是诗人思想和生活体悟的结晶,集中反映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富含生态智慧。自然生态诗歌彰显了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思考,城市生态诗歌凸显对城市生态问题的关注。诗歌翻译不单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多涉及语言背后文化、社会、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考量和博弈。将“生态”“诗歌”“翻译”三者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研究,丰富和深化跨学科研究范式,而且对于探寻生态危机解决之道提供生态智慧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广外大英语教育学院教师/英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罗恋恋发言的题目是:“China in the ‘Museum’ — Imagination of China by Rita Dove”。她从文化研究的视野对美国桂冠诗人丽塔·达夫80年代初创作的几首诗歌进行解读,提出其诗歌文本中展现的中国想象与新中国文物展览等语境紧密相关。诗人当时对中国的想象源于本人游历博物馆的经历与东方主义的刻板印象,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解读,投射了自己对美国现实的不满。

许景城博士、罗恋恋(在读博士)和徐翠华副教授(由上至下)

二、诗歌朗诵会与讨论

专题发言结束后,与会者进行了自由讨论。陈小红教授提到“跨掉一代”文学运动起源于名为“洛杉矶文艺复兴”的小型诗歌朗诵会,并由此走进大学校园并走向社会,因此,她衷心希望广外这次诗会也能点燃起诗歌的火炬。黎志敏教授建议,高校之间能多举办这种文学交流和研讨的活动,并实现校际共享。与会者还就科技对诗歌美学和批判的影响、后现代诗歌形式和内容的挑战、拼贴艺术和互文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诗歌朗诵环节,黎志敏教授分享了自己一首实验性作品《a a a, b b b》,以呈现他对形式和内容融合理念的实践尝试。陈小红教授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窗边组诗》五首,徐翠华副教授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狄金森的诗歌,周芳博士推荐了中国当代新诗,许景城博士分享了自己的诗歌作品以及用道家生态理念诠释和翻译的诗歌,并以诗作《自勉》寄语在场的博士生们,“自当行志强,应不怨初择。”

徐翠华副教授演唱狄金森诗歌

活动最后,黎志敏教授为研讨会致闭幕词。他提出诗歌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因为语法能让人说英语,但唯有诗歌可以让人说漂亮的英语。只有对语言敏感,才能享受生活之美。本次诗歌研讨和朗诵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完满落幕。

黎志敏教授致闭幕词


上一条:“乡村振兴战略法治保障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工作简报(2019年第3期 总第3期) 下一条:“‘一带一路’与全球经济治理产业战略研究”科研创新团队成果简报(2019年第1期 总第2期)

本类最新文章
各类常规项目申报、过程、结项指引 【预算调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变更操作指引 【校级项目】校级科研项目管理与服务指引
【横向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管理与服务指引 【经费管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注意事项及... 【纵向项目】纵向科研项目变更项目管理单...
© 201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处 友情链接 RSS订阅 联系我们 管理入口
访问统计